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55篇 |
免费 | 456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15篇 |
工业经济 | 249篇 |
计划管理 | 782篇 |
经济学 | 1058篇 |
综合类 | 828篇 |
运输经济 | 37篇 |
旅游经济 | 42篇 |
贸易经济 | 623篇 |
农业经济 | 1153篇 |
经济概况 | 83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1篇 |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130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248篇 |
2019年 | 175篇 |
2018年 | 143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199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337篇 |
2013年 | 460篇 |
2012年 | 417篇 |
2011年 | 540篇 |
2010年 | 428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302篇 |
2006年 | 305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60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及FDI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利用30个省级区域1998—2014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普通公路、铁路及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普通公路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具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铁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倒“U”型相关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为“U”型;FDI显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全国范围内FDI通过作用于铁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产业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政策是根据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经济结构失调及其经济发展效能低下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的原因。应实施宏观结构优化、国家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的高度统一、建立生产要素市场等产业政策,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美国休耕制度进行解读,并通过对制度文本的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为中国休耕制度的构建提供参考坐标。[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结果]通过文献解读发现:(1)美国休耕立法经历了初步确立、快速发展和调整完善3个阶段;(2)美国休耕制度的政府补贴具有多元的特性,包括土地租金、成本分摊、技术援助、额外奖励和税收抵扣;(3)美国在实施休耕制度时强调计划与市场结合;(4)美国休耕制度的重心最终落脚于实现有机农业转移。[结论]根据这4项研究发现,中国在构建耕地休耕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逐次建构以休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在结合多方财政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差异化、动态化、奖惩结合的休耕补贴机制;再次,需要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强化计划安排的同时激励农户自觉参与休耕,主动提升耕地地力;最后,休耕制度重心的落脚点应与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相契合。 相似文献
34.
35.
A new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that links together rural-to-urban migration, the externality effect of the average level of human capital, and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shows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nrestricted rural-to-urban migration reduces the average income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dwellers in equilibrium. Various measures aimed at curtailing rural-to-urban migration by unskilled workers can lead to a Pareto improvement for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dweller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can raise social welfare by reducing the migration of skilled workers to the city. Moreover, without a restriction on rural-to-urban migration, a government's efforts to increas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reby the number of skilled workers may not increase wage rates in the rural or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通过运用网格化技术和综合评价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类型区,为创新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协调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支撑。[方法]文章以宜兴市为实证研究区,将城镇周边区域网格化,选取综合等别、距城镇和可建设占用区的距离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约束划入区。同时,根据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修订耕地利用等,得到耕地综合等,然后以耕地距离城镇、交通干线的距离和空间连片度作为评价指标,对耕地进行立地条件评价并划分等级,最后将约束划入区以外的耕地以综合等-立地条件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结果](1)城镇外延区被划分为1.232 0万个100m×100m的网格评价单元,在网格环境下,纳入约束划入区的耕地面积5 170.33hm~2,占全部耕地的9.65%;(2)耕地利用等修订后得到的综合等与利用等相比,耕地等别依然集中在4、5等,受重金属污染区影响出现了8等耕地;(3)约束划入区外的耕地被划分为优先划入区、适宜划入区及整治划入区,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1.16%、40.52%及28.67%。[结论]通过网格化确定的约束划入型主要分布在规划选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与城镇主要发展方向一致,既满足了城镇连片发展的需求,也实现了对城镇周边优质耕地优先保护;优先划入型分布在城镇周边或交通干线沿线,区位条件优越,且耕地质量高;适宜划入型在立地条件或综合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整治措施提升其质量水平;整治划入型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综合等别较低且立地条件较差,在经过差别化的土地整治后可作为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38.
深入分析了确保土地开发利益平衡应聚焦的三大问题,即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开发与农用地保护及城乡统筹的利益平衡、城市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有效拓展;提出了土地流转杠杆平衡机制的设计框架;采用纳什均衡博弈模型,构建了利益补偿机制模型和风险托底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杠杆机制来平衡多边利益,得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补偿和风险托底的基金分配方案。最后,提出了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39.
笔者通过对中国3大类转移支付: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绩效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由于政策设计初衷和运作机理不同,实现财政均等化的绩效也有所不同。而且,地区分配结构也是影响转移支付财政均等化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需要对现有的转移支付的类型结构进行调整,而且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各类补助资金的地区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40.